附带音乐:
《玫瑰少年 (Mayday 2019 Just Rock It!!! 蓝|BLUE-上海站)》蔡依林、五月天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文章内容:
有网友提出,如今的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似乎相对较弱。对此,有观点认为,这与他们普遍缺乏实感有关。实感,即个体在与世界互动时所获得的真实感受。比如,摔跤后的疼痛让人懂得要谨慎行走;挨饿的滋味让人明白按时吃饭的重要性;闯祸后被父母责备,从而知晓某些事情不可为。
成长过程中,我们会因各种经历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。看到心仪之人时的心动、奔跑后的疲惫、玩耍时的愉悦、大笑后的肚子疼、与朋友分别时的难过、目睹喜欢的人与他人在一起时的苦涩……这些感受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,而这些底色又源于我们所经历的伤痛、挫折、欢笑、运动以及与伙伴们的相处等。正是有了生的体验,才会有对死的认知。
假设一个常见事件为例。小时候第一次理解死亡的概念时,感到非常难过,因为这意味着有一天可能会再也见不到老爸了。但对于老妈,我却没什么感觉,因为她在我成长过程中并未给予太多陪伴和情感交流,我对他只是单纯地知晓其身份,而无太多情感牵绊。由此推及,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世界建立起足够强烈的情感联系,那么她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或许会变得相对容易。
如今的孩子,生活在高楼大厦中,沉迷于手机游戏,课间被禁止奔跑,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,同时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。在本该尽情体验生活、感受生命美好的年纪,他们却成为了父母阶级焦虑的牺牲品。一些家长对教育和人性的理解并不透彻,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,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,就能获得回报。他们可能并非有意“鸡娃”,只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学习,将来能够自食其力。然而,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只能不断“卷”,以至于孩子在无休止的学习和比较中成长。
更糟糕的是,这些家长自身条件或许不错,对孩子也十分疼爱,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。他们害怕成为网络上被批判的不良原生家庭,生怕孩子因此留下童年阴影。殊不知,这种过度的物质满足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对欲望和不满的感知。孩子既无法从外部感受到碰撞和疼痛,也无法从内心体会到欲望和不满。如此一来,他们仿佛与世界失去了联系。当他们的生命体验如此薄弱,又怎能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死亡的沉重呢?靠简单的教育,如反复强调“生命只有一次”,显然无法奏效。如今的孩子由于互联网的发达,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。他们发现成人的世界并不美好,充满了争吵、焦虑和无奈,人们奔波许久却收入微薄,理想难以实现。他们甚至对未来发展没有任何期待,不清楚自己读书学习、努力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,没有实感,没有期待,没有过去,没有未来,在他们眼中,死亡似乎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。
因此,我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自杀现象增多,仅仅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压力大。这些看似合理的解释,其实存在诸多漏洞。长期以来,国内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和对感性的不当打压,导致人们对感性存在偏见,认为感性就是情绪化、不成熟的表现。然而,感性实际上代表着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。人之所以会有感受、感觉,是因为这是世界给予的反馈,它能迅速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身份、所处位置、周围环境以及未来方向。
二四年5月,一位网友帮我测试对象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我与初恋分手后,情绪一度濒临崩溃,于是将所有的爱意都倾注给了那位网友。在那段时间里,我的情绪起伏极大,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共情能力。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自私,究其原因,是我成长后的世界里缺乏他人的存在,过于强调理性。
感性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。人或生物永远是环境的产物,若将人从环境中剥离,置于一个恒温、舒适、毫无挑战的真空环境中,生命也将失去其本质。当我们提到“生命力”时,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平淡无奇的画面,而是充满活力与生长的状态。生命本应是生长的,不愿生长的生命最终只会走向死亡。因此,对于年轻人而言,死亡并非多么沉重的选择,这只是世界在不断变化,而有些人却尚未察觉,仍简单地认为只是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罢了。
发现沙发条评论